【學術活動】北大舉辦“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化新場景與數字基座”研討會
7月28日,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主辦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化新場景與數字基座”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燕園大廈舉行。本次會議圍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及業態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進展,聚焦“生成式AI驅動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展開深入研討,為沉浸式文旅場景創新、智慧旅游體驗升級等領域提供了前沿思路。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子課題負責人、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周慶山,子課題負責人、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馬思偉,子課題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陳嫻穎,博雅探索聯合創始人竺嘉翎、宏視科技總經理雷健、博雅致真董事長趙濱、瀾景科技商務總監祁峰等文化科技企業代表,以及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助理教授賈川民、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后龐潔等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馬思偉主持。
向勇在致辭中向與會專家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背景與進展。他表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催生了文旅智能體、文旅直播、沉浸式演藝等大批新興業態,也對計算美學、計算藝術學、文化科技體等新興領域提出了更高的研究需求。他指出,本課題研究要加強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內在動力機制的探索。
賈川民代表馬思偉子課題團隊,詳細介紹了團隊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技術創新和場景應用。他指出,團隊已構建大規模的涵蓋黃河流域歷史文獻的語料庫,涵蓋河道治理、自然知識、文化傳承等八大類,通過光學字符識別、結構化處理及人工校驗,形成了支持智能問答的多模態交互引擎,基于該引擎的大語言模型不僅可以精準回答專業問題,還能精準生成可溯源、可調整、可信賴的黃河視頻素材,目前已為紀錄片《我的家鄉我的河》提供開篇片段。課題團隊在沉浸式視頻通訊系統方面的研究進展,可采用裸眼3D通信系統架構、支持線路自由視點立體顯示,極大賦能3D文物內容全息展示、體育賽事VR肢體、手勢、眼動、語音交互等場景。
在自由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沉浸式場景感知升級”“文化新基建可持續性”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竺嘉翎分享了數字文化出海平臺實踐,以游戲為載體融合教育與社交,能夠沿“一帶一路”傳播中國文化,讓玩家在沉浸式的交流體驗中學習宮廷美食、古代建筑、天文占卜等傳統文化元素,目前在AIGC技術的應用下已成功開發多款適配多終端的互動游戲,極大提升了內容生成與美術建模的效率。祁峰介紹了公司在“媒介數字化”與“運營數字化”方向的前沿布局,以科技創新系統賦能主題樂園等文旅展示場景,為文化內容數字化呈現提供支持雷健聚焦全息艙技術,介紹了多攝像頭三維重建、自由視點觀看等技術,可實現敦煌莫高窟等文博場景的沉浸式展示,為展廳設計提供新方案。
周慶山指出,當前通用大模型底座在生成中國文化內容時效果不佳,歸根結底是高質量數據集訓練成本高、交易確權難,需要各企業合力解決數據碎片化與標準不統一問題,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據集共享機制,推動文化垂類大模型的規范應用;向勇教授接著建議,后續工作中可將多種中華傳統美學如紋樣、古建、色彩等納入數字基座建設,通過創意與技術賦能讓更多研究成果“活起來”,進一步拓展文化科技融合的應用場景;中國傳媒大學陳嫻穎副研究員則結合企業實地調研,探討了基于技術基座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商業模式,為在新技術背景和新應用場景下實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落地提供思路。
馬思偉在總結中強調,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必須兼顧技術創新與文化內核。他提出要以高質量數據集為基石,深化多模態交互、文生視頻等技術在垂直領域的應用;未來需加強跨領域合作,完善數據資產化機制,使數字技術真正成為貫通古今、傳承經典的橋梁。
本次研討會有效促進了學界與業界的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明確了未來文化新場景構建的關鍵路徑。研討會所凝聚的智慧與共識,為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審核:賈川民、陳嫻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524678515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