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林塘老街此地建筑古韻猶存非遺傳承人介紹瓷刻作品|國慶去哪兒玩
國慶長假期間,上海的不少古鎮老街相繼迎來了前來觀光打卡的市民游客。三林塘老街又稱三林老街,位于浦東,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道。如今,地鐵11號線也已經在三林開通,方便市民游客前往。
近日,上海作家曹正文(筆名米舒)帶著一幫老友去三林塘老街采風,與記者相約一道前往。本期新聞晨報·周到《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就此前往老街探訪風土人情,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傳,北宋時期,福建漳州人林樂耕攜妻子以及后裔來此繁衍,分別居住在東、中、西莊,合稱三林莊,三林故得名。林樂耕也被稱為三林始建祖。
和其他地方的老街相比,三林塘老街并沒有很重的商業味道,沿河一側的石板路干凈整潔,長長的“三林名人廊”用碑刻介紹了三林的來歷以及歷朝代三林名人俊杰,林樂耕塑像在長廊當中。沿著河邊一路走,可以看到照膽臺、三林民俗館、刺繡館、百年老宅同善堂、三林中學等老建筑。
說起三林,很多市民朋友馬上會想到三林的土特產:肉皮、醬菜和崩瓜等。其實,三林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蕞出名的當屬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舞(浦東繞龍燈)”和上海市非遺項目“三林瓷刻”。在三林塘老街的文昌閣,記者遇到了晨報的老朋友、上海市非遺“三林瓷刻”傳承人張宗賢。
走進文昌閣,記者發現這里陳列有不少瓷刻作品。據悉,文昌閣是1896年開明鄉賢集資造三林中學時同時建造的,內有書院,意在鼓勵學生好好讀書,成為有用之材。2012年,三林人民政府重新建造了文昌閣,旨在讓學生們繼承傳統,讀好書做好人。
2011年,“三林瓷刻”由浦東新區作為申報地區,入選上海市第三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張宗賢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林瓷刻”代表性傳承人。
“三林瓷刻”起源于清光緒年間,創始人是張錦山。他師從華約三學習瓷刻技藝,在傳統瓷刻技法上又加以創新,使用刮磨技法,不僅使用線條雙鉤的技法,還能表現“點”“面”的視覺效果,形成一套獨特的“三林瓷刻”雕刻語言。
至張錦山曾孫張宗賢這一代,他將園林藝術的室內布局與瓷刻藝術相結合,將“三林瓷刻”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張宗賢今年74歲,自幼繼??家學,現是三林中學“非遺文創”特色課程的特聘教師。其瓷刻藝術在上海世博會、上海民博會展示,獲得“民族、民俗、民間”展覽等獎項。今年是龍年,張宗賢表示,他的創作特點一方面是跟著季節走,還有一方面要弘揚三林當地的龍文化,因為三林是舞龍之鄉。
古代的民間藝人對龍年特別重視,認為龍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每年都有龍抬頭,一般的情況下,作品當中是“雙龍搶珠”,張宗賢個人喜歡書法,搞了一個“雙龍搶字”,左右兩邊是兩條龍的作品,當中是一幅龍字。
“這也算是一反常態,小小創意。一般傳統繪畫也好,工藝也好,雙龍都是搶珠,珠是圓的,那么這“龍”書法也是在圓圈中,顧名思義還是有龍珠的意味,歸根結底不能離開“龍”的內涵。”張宗賢告訴記者。
百子圖是經久不衰的創作題材。作品《百子圖》上刻制了近百位小朋友,每一個小朋友的動作各不相同,這是張宗賢邀請三林本地的畫家于林松先生畫了百位小朋友百子圖。有朋友一一統計了之后,發現是99位小朋友,張宗賢笑著解釋:“這幅作品某種意義上是新百子圖,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兒童戲嬉狀況。99個小朋友是為了取個好口采,圖吉祥,我要做孩子王,作品外面一個大孩子就是我?!?
這次去文昌閣,曹正文將“讀書樂長卷”贈送給張宗賢。“讀書樂長卷”收入108位各界知名人士題寫“讀書樂”的手跡,其中包括書畫家沙孟海、劉海粟、朱屺瞻、王遽常、費新我、錢君匋、陸儼少、謝稚柳、應野平、唐云、趙冷月、單孝天、劉旦宅、周慧珺、戴敦邦、張森、陳茗屋、張曉明等,還有學者、作家臧克家、廖沫沙、季羨林、李霽野、姚雪垠、顧廷龍、徐中玉、柯靈、王元化、流沙河等,電影曲藝界人士黃異庵、陳述、程之與政界人士宋日昌、汪道涵、王力平、韓啟德等。
張宗賢告訴記者,他會將“讀書樂”長卷中的名家墨寶用于瓷刻藝術上,現己完成朱??瞻、錢君匋、陳從周、季羨林、蔣星煜題寫“讀書樂”手跡的作品。
多年前,曹正文將4600余冊簽名本捐給蘇州圖書館,為此蘇州圖書館建立“曹正文收藏簽名本捐贈陳列室”。鼓勵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曹正文將其二十多年中所收藏的名人信札、名人手稿、名人書法、名人篆刻與名人繪書,以及個人收藏的“讀書樂”版面,共計1600多件作品悉數捐贈給給上海兒童博物館,為此博物館設立“讀書樂”與“書友茶座”兩個陳列室。
張宗賢曾經去上海兒童博物館參觀陳列室,看到曹正文捐贈的大量物件,深受感動。去年12月,他將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先生贈予自己的書法作品“鵝”及上世紀80年代陳從周給他的3封信、合影、推薦信(復制件)等捐贈給了同濟大學檔案館。這背后其實有一段故事,上世紀80年代,張宗賢通過在同濟大學工作的三林同鄉認識了陳從周,與陳從周交上了朋友。陳從周始終叮囑張宗賢注重閱讀,多讀書,提高個人修養,還推薦了部分個人作品,包括《揚州園林》《說園》《園林談叢》《書帶集》。
“我今天能夠成為一名匠人,能夠在非遺傳承方面有所作為,顯然也是離不開先生對我的提攜、鼓勵和鞭策的,我是應該感謝先生的?!睆堊谫t說。
在三林塘老街,記者遇到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舞”代表性傳承人陸大杰,張宗賢調侃道:“龍王來了。”陸大杰今年75歲,精神矍鑠,是三林本地人,許多人稱他為“龍王”。1994年,他接受了國家體委的邀請,負責制定中國的頭部套舞龍規則。
舞龍活動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海舞龍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在浦東三林,這項活動從田間走到廣場,由自娛轉向專業,成為了融入戲曲、武術、舞蹈、民族鼓樂等于一體的頗具特色的海派舞龍。2010年,三林舞龍以“浦東繞龍燈”為名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離開三林塘老街時,張宗賢歡迎市民朋友國慶期間來參觀打卡。而“龍王”陸大杰則歡迎明年四月舉辦民俗文化節時來看舞龍表演。
三林是文化藝術的三林[微笑]三林也是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的三林[贊]三林更是有多項獲得國家級、市區級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三林[煙花]三林老街是條別樣值得留連忘懷的老街[心][玫瑰]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524678515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