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萬米倉“漂浮”新生張江將現新城市地標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除署名外)
曾經的水泥廠,在設計師的手下“再生”成為創新街區,2027年,浦東張江就將鋪就這樣一片承載了工業記憶與科創未來的全新地標。這是記者從7月6日在“張江之尚”舉辦的第31期SEA-Hi!論壇上獲悉的。
在川楊河畔,一座始建于1971年的工業遺跡——川沙冶煉廠(后更名為浦東水泥廠)正經歷一場蛻變。由上海地產集團攜手張江集團主導的“張江之尚”城市更新項目,正試圖在保留工業歷史記憶的厚重與打造未來科創活力之間,找到一種詩意的平衡。
記者了解到,這一項目總建筑面積達44萬平方米,涵蓋3棟研發辦公樓、19棟獨棟花園研發總部,其核心亮點在于對6棟工業遺存的創新性再生。安藤忠雄、馬巖松等12位國際頂尖建筑景觀大師領銜設計,對工業遺跡“萬米倉”“筒倉”“窯尾”等進行修繕和再利用,賦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也為張江這片土地注入設計能量。項目已于2023年全面開工,計劃2026年底建成,2027年正式開放。
據介紹,建成后的張江之尚,與張江科學之門、張江科學會堂等隔河相望,在自然濱水的生態環境中,打造產業高地和藝文活力結合的復合型產業園區,將共同形成一個充滿建筑之美、文化之美的城市更新地標。
此次,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起,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張江鎮人民政府協辦的第31期SEA-Hi!論壇就在這一在建的土地上進行,科學家與建筑規劃設計師在此相聚,共同探討“街區有界,創新無邊”的城市更新未來方向。
◆讓張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亮相此次SEA-Hi!論壇的知名建筑師、藝術家,MAD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巖松參與了對“張江之尚”萬米倉的改造。這座曾擁有超大體量生產空間的水泥廠遺跡,在馬巖松的構想中,將“新”“老”并置。
萬米倉巨大厚重的墻體被完整保留,承載著過往工業時代的印記。其上覆蓋的已不再是舊日的屋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輕盈的“漂浮的方舟”。這個懸浮結構不僅是視覺上的革新——內部容納了新的使用功能,頂部還形成了可眺望河景與張江科學之門等地標的觀景平臺。新與舊,在此形成了水平向的、和諧的并置關系。
建筑的入口設計充滿未來感與開放性。一面柔性的通透玻璃幕將內部巨大的“城市客廳”空間向公眾敞開。這里規劃了餐廳、書店等多元公共功能,馬巖松刻意營造了一種空間的“陌生感”與啟發性:保留兩側斑駁的老墻,通過新加入的加固結構柱支撐起上部輕盈的新建筑體量。步入其中,一座極具儀式感的旋轉樓梯連接上下,自然光線傾瀉而下,底部綠意點綴,營造出“漂浮”的獨特體驗。
“我首先反對什么都抹平。”馬巖松強調時間的對話價值,但并非完全遵循時間規律,而是“建立起跨越時間的維度”,以此催生具有超現實氛圍的空間體驗。他指出,傳統的公共或文化空間可能自帶“說教”性質,而真正的創新始于個體的獨特認知。張江之尚的“城市客廳”正是這樣一個“開口”或“通道”——它不強勢定義方向,而是邀請每個人由此“出發到自己的路上”,在保留歷史質感的“陌生”環境中,激發人探索與思考的欲望。
將理念轉化為現實,需要創新的建造技術與材料應用。馬巖松視建筑師為“造夢者”,其挑戰在于將如同電影場景般的超現實構想扎實落地。“現在我們正在張江做這件事,希望讓它成為一個連接過去和未來的通道和橋梁。”他表示。
◆ 兩位科學家描繪未來城市藍圖◆
論壇上,兩位知名的科學家分別從生命科學底層邏輯和人工智能未來應用視角,描繪了科學驅動下未來城市創新發展的圖景。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吳家睿教授從生命科學深邃的視角,揭示了“創新街區”的底層邏輯與生長啟示。他以其深耕的蛋白質研究為切入點,指出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源于其精密的空間結構,如同生命活動的“分子機器”。“蛋白質形狀是什么,就告訴我們生命活動是怎么干活的。”他以此類比城市功能分區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生命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史,正是一部“街區創新史”。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如同人類社會早期,“大家一起干活,不分工的,沒有什么街區”;進化到真核細胞,其內部開始用生物膜分割空間,形成不同功能區;更進一步,多細胞生物的出現則代表了“街區創新的全新模式”——不再局限于內部細分,而是向外拓展空間,形成組織、器官、系統等多層級結構。吳家睿表示:“和生命誕生一樣,文明的誕生也和‘創新街區’緊密相關。”
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院長朱同玉則暢想了人工智能深度賦能下無邊界健康生活的新場景。“健康一定是無邊界的,健康應該是隨時隨地都能保障的事。”他認為,大模型等AI技術的突破讓過去難以想象的應用成為可能。
他列舉了一系列即將普及的顛覆性技術:可穿戴設備將實時監控心率、血糖、血壓;腦機接口不僅讓癱瘓患者站立,未來更將捕捉情感信號,實現“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的真正融合”;家用“魔鏡”可照出健康指標……朱同玉大膽預測:“5年內,30%~50%的臨床化驗將在家里完成;10年后,這個比例將達到70%。每個人身邊都有24小時的‘醫生’。”朱同玉表示,未來的創新街區建設需要把主動健康的理念與所有新技術密切融合。他理想中的未來醫療場景是“無人化的醫院”。
兩位科學家的論述,或許印證了,未來的創新街區,必將是生命智慧與科技文明深度交融的無界空間。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除署名外)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524678515 僅微信